锂离子电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,但其安全性和循环稳定性仍有待提高。近日,通过原位聚合乙酰乙酸烯丙酯(AAA)单体,成功在固态聚合物电解质(SPE)内部构建了高效Li+输运通道
此外,制备了具有氧空位的层状SiO2有效束缚TFSI-,令游离Li+能够在聚丙烯基乙酰乙酸酯(PAAA)中的C=O活性位点上快速迁移,构建了锂离子通道。
SPE通过聚合含有丰富极性官能团(-C=O,-C-O-C)的AAA单体制备的,这些官能团对Li+具有高亲和力,使它们能够通过灵活的链耦合/解耦和链段运动进行空间迁移,从而为Li+的运输构筑了连续的路径。此外,SiO2具有大量的Lewis酸位点,对电负性物质具有很强的亲和力。SiO2纳米片的掺入增强了填料与阴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,形成了一个相互连接的网络,促进了Li+的传导。并且通过FTIR光谱证实了TFSI-与SiO2之间的相互作用。
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也表明该SPE内部形成有效的Li+通道。在原位聚合过程中,PVDF和P(VDF-HFP)均匀分布在PAAA间隙内。这种由-F基团与-C=O和-C-O-基团相互作用产生的电负性带作为锂离子的传输通道。PAAA内-C=O和-C-O-基团中氧的电负性差异作为梯度驱动力,促进了锂离子的迁移。同时,添加SiO2后,SiO2中的Si原子获得正电荷,并与TFSI-有效结合。在聚合物与SiO2的界面处,SiO2中的O原子利用PAAA、PVDF中的氧和P(VDF-HFP)中的F形成的不同电负性,加速锂离子的迁移。
进一步探索Li+通道的成功构筑及发挥的优异作用,利用7Li魔角自旋核磁共振分析了Li+的迁移行为,证实了游离Li+在各相间的自由输运。并通过分析DRT及Tafel结果证实PAAA和SiO2协同促进了SPE内锂离子通道的打开和稳定,确保了整个电池中Li+浓度梯度均匀,保证了电池内部的低极化,并使电池能够长期稳定运行。
图6:通过7Li魔角自旋核磁共振及DRT分析等得到的Li+在SPE中的迁移行为。
组装的Li对称电池在0.05 mA cm-2电流密度下表现出一个较低的极化电压(0.14 V),并能稳定循环200 h。由于其优异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,当电流密度从0.05 mA cm-2增加到1 mA cm-2时,电池也能保持稳定的循环而不会短路。
组装的LFP电池在0.5 C、2.6 ~ 4.0 V时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40.2 mAh g-1,充放电平台极化电压为0.2 V。即使在500次循环后,电池仍能保持97.9 mAh g-1的放电比容量。即使在1 C下,电池仍然表现出优异的循环性能(初始放电比容量为139.9 mAh g-1)。在2 C下也能连续稳定循环200次,库仑效率稳定在95%以上。
在LFP面负载量为10.0 mg cm-2下,电池仍然可以在室温0.2 C下提供147 mAh g-1的高初始放电比容量。当与11 mg cm-2负载量的高压富锂锰基层状氧化物(LRMO)正极匹配时,电池也可以在2.5 ~ 4.8 V范围内实现很好的循环稳定性(室温0.7 C下,电池的初始放电比容量为273.3 mAh g-1)。
图7:Li+在SPE上的成核过程,以及Li对称电池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极化曲线:组装固态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。
通过原位聚合AAA单体并引入具有氧空位的SiO2纳米片,成功制备了一种新型SPE。这种SPE能够在内部自主开启并稳定构建Li+输运通道,减少界面极化。并诱导生成富含LiF和Li3N的稳定SEI膜,抑制了界面副反应的发生。此外,由于良好的界面稳定性,所组装的固态电池也展现出了优异的电化学性能。这项研究为固态锂离子电池的实际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。
声明: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作者水平有限,如有不科学之处,请在下方留言指正!